小說王耽美小說網

第107章 第 107 章

關燈
第107章 第 107 章

“叔父, 我來此是不是犯了什麽錯誤?”

重新回到室內之後,荀攸見楊秋已經離開,室內唯有他們叔侄二人,他這才主動開口詢問。

此刻的他, 內心可謂忐忑至極, 總覺得這位將軍對他似乎有著一種難以言喻的特別關註。

這種關註讓他禁不住心生疑竇, 自己暗中所做的那些事莫非已經被對方洞察?

可是,他仔細回想了許久, 自覺自己確實未曾做出會讓對方加以警惕防範的舉動。

雖說他有心發展間諜, 試圖獲取更多機密, 但實際上此事根本未能如願達成。

所以, 他所能做的,頂多也就是獲取一些昭國主動透露出來的信息罷了。

況且, 像這種打聽消息的事,不單他在做,往來的商隊以及從漢朝前來的其他官吏也都充滿好奇。

畢竟昭國有著太多新奇之事,讓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

荀攸能夠萬分確定, 自己行事一直極為低調, 可為何偏偏會引得這位將軍的特別關註呢?

難道真是自己在某個細微之處未曾留意,從而露出了破綻?

為此,荀攸甚至對自己的能力都產生了些許懷疑。

莫是不是自己年歲漸長,以至於做事愈發不夠周密了?

“公達,切勿憂慮。將軍突然見你, 只是因我主動提及要見自家族人之事,而後將軍恰好猜到是你。

因為聽聞過你的名聲, 故而好奇想來一見。不過看你這般眉頭緊蹙的模樣,莫非你私底下真做了什麽有損昭國利益之事?”

荀諶一臉平和, 目光溫和地看著荀攸,這一句詢問也並未帶有絲毫嚴肅的口吻。

荀攸面色沈靜,認真地回答道。

“想做,卻未做到。”

這個答案瞬間令荀諶不禁笑了起來,嘴角上揚,眼中透著一絲輕松。

“倒是符合我的預料,你們這麽多人來此,想必都想將昭國之事盡數打聽清楚。

只是昭國的機密,若這般容易便能被外人探知,那我們這些官吏豈不是白忙一場?”

二人立場不同,並不適宜談論過多更為深入的事宜,至此便點到為止。

畢竟都效忠於不同的朝廷了,即便荀攸私下真有什麽安排,以他那沈穩的性子,定然也不會輕易吐露,荀諶自然也不會急切地逼迫追問。

若要驗證心中的猜想,尚有諸多其他手段,而非在此時逼迫對方。

“可是叔父,我的名氣真的已經傳到將軍這裏了?總感覺不太對勁。”

荀攸眉頭微皺,眼神中滿是疑惑,那一向內斂的臉龐此刻也寫滿了不解。

他自然並非妄自菲薄之人,只是他的性子生來內斂,為人做事更是偏愛低調。

所以,他並不似其他士族子弟一般,身著華麗,頻繁參與各類文人墨客的聚會,然後在圈子裏彼此吹捧彼此的名聲。

沒錯,一個人的名聲想要傳播出去,並非僅靠自身聰慧便可,還需圈子內部眾人相互誇讚。

不然,即便你再如何厲害,無人幫你將名氣宣揚出去,依舊只能默默無聞。

更何況,荀攸亦非荀氏主家嫡脈,倘若自己結交的友人不夠多,其實是需要家族以利益交換,方能將名氣打響。

所以,他堅信自己的名氣絕對不足以傳到楊秋這位女將軍處。

即便他被何進征辟為掾吏,當下替大將軍辦事。

但荀攸也敢篤定地說一句,自己在這大漢,實乃默默無聞的小人物。

“公達,你總是喜歡尋根究底,其實這個答案我也並非全然相信。

雖說我知曉公達你本身極為優秀,但按理而言,將軍確實不應知曉你。

但這是將軍給我的答案,我也只能回覆你此答案。

倘若我非要在將軍那裏尋求一個確切答案,將軍大概會說,她曾為你算過命,知曉你有多出色。”

荀諶面帶微笑,眼中透著一絲打趣,而荀攸卻略微有種無語之感,眉頭皺得更緊了。

“叔父,你似乎……有些不同了?”

荀攸上下打量著荀諶,眼中帶著幾分探究。

“你直說我如今變得有些風趣就行,做人做事切勿時刻緊繃。與將軍相處久了,閑暇之時也學會了開些小玩笑。

公達今日也見了將軍一面,有何感想?”

這個問題令荀攸略顯糾結,他微微低頭,沈思片刻,似乎覺得難以用一句精準的話語來形容那位女將軍。

“極為特別的一個人,出乎我的意料,卻又覺得合乎情理。

若是一個普普通通之人,叔父又怎會違背家族的指令留在此處。”

荀攸緩緩擡起頭,目光堅定地看向荀諶。

這倒是荀諶此生做的頗為任性的一樁事了,他長嘆一口氣,坐在荀攸對面,臉上露出一絲無奈。

“家中長輩可還安好?他們是否仍在生氣?”荀攸的神色中帶著關切。

“長輩們目前皆安好,族長起初極為憤怒,如今偶爾會有些嘆息,憂慮這大漢的天下究竟會變成何種模樣?

叔父此一選擇,或許會是荀家未來的一條出路,或許會是一條敗亡之路,但長輩們似乎已默認了叔父的抉擇。”

荀攸的語氣平靜,卻帶著一絲沈重。

對於世家大族而言,分散投資乃是永恒不變的本性。

荀氏家族歷經黨錮之禍後,因黃巾起義方才有機會重回朝堂,這本應是良好的征兆,家族有望重新占據權力的核心。

但偏偏在此刻,大漢的天下已現混亂的跡象,尤其是楊家軍強勢崛起,直至如今即將建立昭國,偌大的漢朝竟對這一逆賊無可奈何。

此般情形,任誰都會嘀咕,莫非這天下當真要完了?

若真如此,家族該何去何從?這是每一位族長都會深思的問題。

故而,最初荀諶投奔一個小小的反賊,且對方還是一名女子之時,確實引發了荀氏族老們的震怒。

荀諶其實已做好被家族除名的準備,因為倘若他這一抉擇有誤,若楊家軍最終落敗,那麽他必定會被家族除名,他也絕不能連累家族。

當然,荀氏家族這邊也明晰了荀諶的決心,故而雙方皆有默契,若失敗則接受懲處。

而時至今日,楊家軍不僅未敗,還占據了越來越多的土地,如今更是能夠堂而皇之地稱王建制。

所* 以,荀氏家族便將此視作一筆分散投資。

畢竟這天下未來究竟由誰主宰,無人能夠預測,所以族老們內部只得捏著鼻子認可了荀諶的決定。

當然,對於士族而言,這是他們為家族的存續所做的考量,年輕子弟必須要讓家族傳承延續。

但對於他們這些族老而言,他們一生食漢祿,若漢朝真有一日滅亡,那他們自然要殉國。

這看似有些怪異,但卻符合他們這些士族內部的價值觀。

因此,荀攸便被家族安排至了何進這邊。

“那麽公達覺得大將軍是否為一位明主?”

荀諶目光殷切地看著荀攸,神情中帶著幾分探尋。

這個答案令荀攸沈默良久,他低垂著頭,許久之後,才緩緩給出這樣一個回覆。

“家族有命,不得不從。”

聽到這個回答,荀諶微微頷首,他心裏已然明白了荀攸的意思。

“難為公達了,我聽下面的士兵言,他們是在醫館外接到公達的,可看公達似乎並未患病,此乃為何事?”

荀諶臉上浮現出關切的神情,目光在荀攸身上來回打量。

“緝兒患有喘鳴之癥,這些年一直未見好轉。我聽聞昭國這邊的疾醫醫術高超,所以今日前往醫館專門打聽一下此病癥的治療之法。”

荀攸的眼神中透著憂慮,臉上滿是對兒子病情的擔心。

荀輯乃是荀攸的長子,荀諶記得這孩子身體似乎頗為瘦弱,未曾想到竟患有喘鳴之癥。

這種病癥可不太好治啊。

當然,荀諶不懂醫術,只是這種癥狀乃是常見之病,他從前在他人身上亦曾見過,只記得此病癥頗為折磨人。

而荀緝竟患上此癥,難怪公達會親自前往醫館一趟,顯然是愛子心切。

“你今日見到的疾醫是誰?他可有告知你治療之法?也許我還能為你再介紹幾位醫術精湛的疾醫。”

這個問題一出,荀攸的表情略顯覆雜,張梁自然未曾為難他。

在聽到他詢問喘鳴之癥的治療方法時,張梁亦如實相告。

一些是平日需註意的生活事項,一些是食療的方子,一些是調養身體的方式,而針對具體治療此病癥的方子,張梁卻並未提供。

因為他直言,喘鳴之癥有多種不同的治療方法,癥狀各異,方子亦不同,所以他的建議是讓病人親自帶來。

當然,張梁亦極為坦誠,直說此病癥無法根治,只能調養身體以緩解癥狀。

故而,荀攸的心中不免有些失望,但他其實也能看出,張梁並未欺騙於他。

“是張梁,他已告知我治療之法,此病癥無法根治,他建議我將病人帶來,緝兒這輩子或許無法擺脫此病痛了。”

作為父親,荀攸此刻的語氣充滿了失望與嘆息,荀諶一時之間亦有些無言。

此種時刻,似乎說任何話語皆於事無補。

但他此刻似乎又明白了,將軍重視培訓醫工的緣由。

統治者為了管理之便,將不同之人固定於特定的階級位置,雖有利於統治的穩定,卻阻礙了諸多事務的進步。

許多人在擁有權力之後,都會拼命想要穩固手中的權力,然而將軍此人卻灑脫豪邁得很,他似乎更加理解了將軍當時所說的那段話。

“公達,何以治魯?”

荀諶突然發問,表情嚴肅。

荀攸露出詫異的眼神,見叔父神情認真,他恭敬地給出了自己的答案。

“舉賢而上功。”

“所以公達亦不認同尊尊親親?”荀諶緊接著追問。

荀攸點頭,鄭重地說道:“齊國魯國最終皆滅亡了,但至少齊國曾強大過。”

方才荀諶所問之句,實則是當年姜太公與周公姬旦的一段問答。

當年姜太公問周公姬旦何以治魯?周公的答案是尊尊親親,姜太公言魯國自此便會衰弱。

而周公姬旦詢問姜太公何以治齊,姜太公的答案是選賢任能,而後周公姬旦斷言齊國未來會有弒君奪權之人。

後來之事果然如這二人所預測那般,這兩個國家皆存續許久,一個愈發衰弱,一個最終被田氏代齊。

“看來公達與將軍的想法倒是一致,既然滅亡是註定的,自然要轟轟烈烈赴死。”

此言一出,荀攸甚是震驚。

“叔父與將軍竟然討論過此問題?”

“自然如此,難道公達不覺得,將軍的執政舉措,如今能夠使昭國愈發強大,未來或許會有齊國的結局。”

荀諶的這番話坦誠而直接,語氣中充滿了對未來的思考。

這令荀攸下意識地詢問了一件事。

“所以這便是昭國讓書籍皆有句讀的原因?”

此言一出,荀諶瞬間笑出聲來,臉上滿是讚賞。

“公達你還是一如既往地敏銳,果然留意到了此事。”

“此乃將軍所要求的,公達覺得將軍此舉將會如何?”

雖此前已有所猜測,但荀攸此刻仍是頗為震撼,他深吸一口氣道。

“天下洶洶。”

“所以昭國並未宣揚此事,只是公達你太過敏銳。”

荀諶微笑著說道。

被接二連三地震驚,即便早已知曉昭國諸多奇異之事,但此刻荀攸還是不得不感嘆一句。

“古之強者,皆無畏於死亡,將軍這般,確為豪邁不羈、氣吞山河之人物。”

關於二人所討論的句讀之論,其實就是古代版的標點符號討論。

我們都清楚,古代的典籍普遍皆為豎排,並且是從右至左的排列方式。

這最初的緣由乃是因為竹簡與龜甲通常是用刀來進行刻寫,從右邊往左進行刻寫更便於操作,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這樣的書寫習慣。

當然,其中還有諸如欲左先右、欲下先上等思想觀念的影響。

反正最初這種書寫形式主要是受限於當時的現實狀況,包括材料、工具以及思想文化等多方面的因素。

但實際上,標點符號從一開始就是存在的,不能說標點符號這種東西是未來才被發明出來。

在秦漢時期,人們會運用一些圓點、曲線、折線等等來作為斷句的標點符號,這種做法自古以來就有。

然而,其使用並不規範和統一,不同的文獻和作者可能會有不同的斷句方式。

之所以在一些書法作品中看不到標點符號,那是因為書法作品往往追求藝術上的美觀,為了達到整體的美感效果,便直接舍棄了標點符號。

實際上,在諸多交流信件的往來中,如果沒有東西來進行斷句,那麽根本就無法確切知曉對方所要表達的意思。

只因為沒有標點符號這一輔助斷句的事物,常常會產生理解上的歧義。

所以在這個時代,倘若書籍當中有標點符號來進行斷句,也就是這個時代所稱之為的句讀。

這並非稀奇之事,因為這一事物原本就存在。

但是,眾人在通信交流之間雖說可以自行斷句,但卻無人膽敢在各類儒家典籍中標註句讀。

這主要是因為,受限於科學技術的緣故,秦漢傳承下來的典籍,實際上基本上都屬於家學,也就是眾人通過口口相傳、背誦的方式傳承下來。

這就導致不同的家學,所傳承的內容實際上並不完全相同,所以這也致使眾人的斷句方式各異。

再加上還有異體字、通假字等等情況,所以不同家學所傳授的典籍內容,其意思或許都教導得不太一致,斷句就更不可能相同了。

這也是後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為何會有眾多版本的原因所在。

只因為這等事宜,他們自己爭吵了數千年都未能得出一個確切的結果。

但其實這件事情,如果僅僅局限於這些儒家典籍當中內部作為研學的態度來進行爭論,那也就罷了。

然而後來不知怎麽發展的,標點符號這一事物雖然一直存在,但後來又形成了用“之乎者也”等一些語氣虛詞來斷句的傳統。

所以孩童想要學習,不論是學習經史典籍,還是學習基本的知識認知,從一開始就必須跟隨啟蒙老師來進行斷句。

因為書本上是看不到標點符號的,只能跟隨老師學習,才能夠搞清楚這本書到底是如何斷句的。

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這直接致使學習知識的成本大幅度提升,簡直形成了一個極高深的門檻。

間接導致了對知識的壟斷。

而後這群文人還熱衷於通假字、避諱、代指、隱喻等手法。

如果沒有一個啟蒙的老師來教導學生將這些內容看懂,普通人根本就無法進入文人的圈子。

而後來有個十全老人,搞了個四庫全書,裏面竟然一句標點都沒有。

實際上在帶清時期,民間的書籍是有標點的,但是官方極為排斥,這種做法簡直就是一種倒退。

所以楊秋在昭國的諸多書籍上啟用了標點符號,並且大量應用。

這件事情其實雖然與漢廷的情況有所不同,但倒也不算是開創先河,因為這一事物眾人都曾經使用過。

但倘若將其用在儒家典籍之上,這才會變成一件大事。

因為眾人的版本各不相同,就如同今古文經之爭一般,會吵得不可開交、翻天覆地。

所以對於儒家典籍,至少從外面的書坊能夠買到的書籍當中,其實並沒有儒家典籍售賣,因為楊秋也擔心惹出麻煩。

她若是直接印了一大堆儒家典籍,並且還搞出一個官方版本的斷句,恐怕漢廷那邊的大儒要鬧得沸反盈天。

甚至為了自家的道統,直接跑到昭國這邊來與她當面對峙。

嚴重一些的話,人家或許會以死殉道。

此般情形可能是為了自家的道統,也可能是為了自身的利益,因為這種做法直接斷絕了知識的壟斷。

這種利益之爭有時無異於一場大地震。

而這裏的人真的有可能做出這樣的事情。

所以楊秋根本就沒有去搞這件會引發巨大爭論的事宜,但荀攸之所以會發現,自然是因為他這個人常常能夠以小見大、以點看面。

在書坊之中,他發現其他的書籍都有句讀,並且運用了大量的標點符號,所以他便想瞧瞧儒家的典籍是否應用了句讀。

然而書坊當中根本就不出售這些儒家典籍,這令荀攸覺得十分奇怪。

因為這種書籍才是令人趨之若鶩的東西,昭國怎麽可能刻意不賣,顯然其中存在問題。

所以荀攸進行了一番猜測,並且最終發現自己的猜測是正確的。

楊秋確實在內部的一些學堂之上應用了一些斷句的版本,不然依舊采用以前的方式,學習的速度也太慢了。

至於值得爭論的地方,日後若是有哪位學生成為了專門的學者,那再去爭論。

這應當是學者應當研究的事宜,普通人無需研究到這般程度。

而這樣的討論不單出現在了荀攸和荀諶這對叔侄之間,蔡邕第二天也帶著他的女兒蔡文姬來到了楊秋的面前。

“早就聽聞蔡女郎博學多才,今日一見,實乃吾之榮幸。

昭國當下正缺乏一位五經博士,倘若蔡女郎願意留在此處傳道授業,這將會使昭國的庠序之教更為昌盛,不知蔡女郎是否願意加入昭國?”

這對父女剛剛到來,雙方才寒暄拜見完畢,楊秋便直接地發出了邀請。

這令蔡邕急得直瞪眼,這是幹啥呀。

他帶女兒前來本是有事要詢問,怎料這位將軍竟想要將他女兒拐走。

“將軍,文姬前來是有事宜要詢問,能否讓文姬先將事情說完?”

蔡邕的打斷令楊秋不禁輕笑一聲。

“蔡公有如此優秀的女兒,怎能讓文姬在後宅之中一輩子默默無聞。

倘若在昭國效力,千百年之後,文姬的博學依然能夠被後人傳頌。

蔡公是個頗為開明之人,難道真願文姬明年便嫁人生子,而後在史書之上甚至連個姓名都留不下?”

當然,蔡文姬的優秀在原來的歷史之上亦留下了名聲。

她原本是蔡邕的女兒,嫁給衛仲道之後,因丈夫英年早逝,所以便歸家了。

後來在動亂之中被南匈奴擄去,直至多年之後方歸漢,而那時蔡文姬竟然還能默寫出四百多篇文稿。

在那些顛沛流離的歲月之中,楊秋也曾思索,或許在那時,蔡文姬的精神支柱正是那些曾經絢爛瑰麗、飽含智慧的文字。

她始終未曾忘卻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正因如此,後來她才能夠憑借記憶將其默寫而出。

所以,當面對這樣一位內心強大且博學多才的女子時。

楊秋自然滿心期望對方能夠通過其他的方式在悠悠歷史長河中留下自己獨特的姓名。

不僅僅是能夠默寫四百篇文章,或許在這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還能夠留下更為璀璨奪目、熠熠生輝的事跡。

“將軍所邀,不勝榮幸。只是吾今日面見將軍,乃是為其他事宜而來,吾心中存有困惑,還請將軍為我解惑。”

蔡文姬微微欠身,神色誠懇。

這個回答並未讓楊秋感到失望,她本就只是直抒胸臆地表明自己的招攬之意,並未期望對方即刻應允。

畢竟蔡邕當下身為漢朝的官吏,實際上蔡文姬此刻也不該貿然答應。

但正如之前對荀攸的試招攬一般,提前表達善意,埋下一顆種子以待日後再議。

故而,楊秋當即展顏應道。

“蔡女郎有何困惑但說無妨,若我能夠解答,定然會助你解惑。”

本站無廣告,永久域名(danmei.twking.cc)